Banner
李保国故事(四)自掏腰包买果袋
- 2023-12-13 - 新闻动态

  “苹果穿衣裳,美观又美丽,价钱卖得高,票子存银行,科技能致富,提前奔小康。”这段顺口溜是岗底村果农十几年前编的。这还得从李保国教授自掏腰包买果袋说起。

  1998年,岗底村的苹果树已开展到上千亩。因为出产的苹果上色不匀,果皮粗糙,卖不上好价钱,李保国决议推行苹果套袋技能。

  据史料记载,三百多年前我国徽州雪梨就套桐油纸袋,南京一代的中晚熟桃种类套报纸袋,用来避免食果害虫。六十年代中期,因为农药的广泛运用,套袋间断。九十年代初,为出产可供出口的红富士苹果,在不少地方开端推行套袋技能。

  李保国把自己的主意告知了党支部书记杨双牛,得到了全力支持。在果农大会上,李保国一一列举了苹果套袋的五个优点:一是能使苹果上色美丽,果皮细嫩亮光;二是果实与外界阻隔,避免病菌、害虫侵略;三是维护幼果不受冰雹损害;四是根绝农药污染,有利于出产绿色食品;五是经济效益高。李保国要求本年一切苹果树都要套上袋。

  李保国话音刚落,下面一阵骚乱。有的说:“苹果套上袋,不能见阳光,又不能透风,还能长吗?”有的说:“苹果套袋后受了丢失谁来赔!”有人爽性说:“谁乐意套就套,咱可不带这个头。”

  主持会议的党支部书记杨双牛见状,用手指弹了弹麦克风,呼喊了一声:“我们静一静,我来说两句!”下面万籁俱寂。杨双牛说:“苹果套袋是一项新技能,对进步苹果的质量和产值都有优点,回去后跟家里人商议商议,要多少纸袋给村委会报个数,由村里一致购买。闭会!”

  一天,两天,三天时刻过去了,没有一名果农来村委会报数。杨双牛急了,对李保国说:“要不就来点硬办法?”李保国摆了摆手,说道:“老百姓最考究实践,这实践还得看得见、摸得着,这事儿你先别着急,我自有办法。”

  杨双牛一探问,原来是李保国自掏腰包买来的。杨双牛说:“李老师,这袋钱不能让你出,村里拿。”李保国说双牛:“这不是村委会的事,你给我技能买单,老百姓仍是不信我的技能,只要我自己给自己买单才行。”李保国在大喇叭里呼喊:“乡亲们,请到村委会领苹果套袋,不要钱,要多少领多少,秋后苹果增收了,算你们的,收少了,我补偿。”李保国一连喊了三遍,到后来只领走了8万个。

  村里有个果农叫杨会春,听了喇叭播送后心里揣摩,上级不会坑老百姓,已然让套袋就有必定道理。他从村委会领了400个套袋,先试试,看行不行。在技能员的指导下,忙乎了三天才把400个袋子套完。

  “不见兔子不撒鹰”。这是描述老百姓讲实践的一种心态。杨会春也不破例。纸袋尽管套上去了,但杨会春的心却没放下。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杨会春的心境和其他果农相同,坐卧不安。

  总算等来了苹果收成的时节。从苹果质量上看,套袋的苹果果形周正,色泽艳丽,含糖高,口感好。从价格上看,套袋的特级苹果,公司收购价每公斤5.4元,不套袋的只能卖到3元。一级苹果,套袋的每公斤4.6元,不套袋的2元钱公司还不想收。杨会春算了一笔账:套袋与不套袋,一亩果园收入差3000多元,他家5亩果园就少15000元。看到套袋的优点,没套袋的果农把肠子都悔青了。

  第二年,到了给苹果套袋的时节,村委会做出决议,谁套袋谁掏钱。没想到,村里买来的160万个苹果袋被果农一抢而空。第三年,岗底村的果农套袋到达1800万个,带来经济效益900多万元。我们深有感悟地说,不听专家言,吃亏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