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海南周刊 收成前的守望:稻田驱鸟十八般武艺

产品详情

  “冬种夏收曰小熟,夏种冬熟曰大熟。”又是一茬稻米老练时。农人们顾不得赏识这幅“绿波春浪满前陂”的美丽画面,他们枕戈待旦,避免天上来客“抢食”。

  一串易拉罐挂在稻田里的竹竿上,护田人拉动绳子,响起咚咚的动静。一群鸟儿从田里惊起,落到邻近的树上,调查状况。这些天上来客包含鸦科、雀科、文鸟科等,喜食谷物。在海南,常见的是麻雀,也有形似麻雀的白腰文鸟等。尤其是“亦正亦邪”又数量很多的麻雀,让农人们爱恨交加。

  稻苗成长过程中,麻雀会啄走稻田里的害虫。但在稻谷老练时,它便转变了人物,以米为食。麻雀极为“大方”,发现有稻米,就呼朋唤友。一只麻雀呈现在稻田里,有经历的农人知道,一群麻雀随后就会呈现。它们还喜爱“铺张浪费”,在稻谷上弹跳时,吃掉的仅仅是一小部分,更多的米则弹落到地上。并且它们口味挑剔,最喜爱水稻抽穗时的新鲜米浆,“麻雀用嘴一夹,汁就流出来了。”家住五指山南圣镇新春村的“90后”苗族女歌手曾若馨用手指比划出鸟用嘴夹物的姿态,汁流后,只剩下空壳。

  为了驱鸟,乡民们使出“十八般武艺”。在五指山南圣镇牙南村等村落,一道道彩带横在稻田里,顶风飘动;稻草人立在稻田上,各式衣服悬挂在稻田里,像是人在看护;还有能宣布鹰叫声的驱鸟设备,让麻雀认为天敌来了。一块块稻田里,陈旧的赶鸟方法和现代化设备齐聚。

  关于能歌善舞的少量民族来说,赶鸟也别有特征。曾若馨告知海南日报记者,他们家曾经在山坡上种海南特征旱地稻——山栏稻,在稻田邻近用稻草建立了简易草棚“山寮”,棚前挂着多根长枯棒槌,这是一种简易版的打击乐器“叮咚”。“窄的木棍,动静亮一点,宽的木棍,则显着厚重,敲击起来会有节奏感。”曾若馨说,爸爸妈妈一边敲一边唱起苗族民歌,动静动听飘扬在山间。

  白沙黎族自治县青松乡青松村的稻田里,乡民建立一个简易棚子,时不时拉动连接着竹竿的绳子,让绑在竹竿上的易拉罐发生晃动,宣布动静,到达赶鸟的作用。

  关于“奸刁”的麻雀来说,彩带、稻草人等归于“死物”,它们很快就能摸清底细。先是惧怕,接着就能习惯,麻雀持续自顾自啄食稻米,有时乃至还在驱鸟物上嬉戏。

  在白沙黎族自治县青松乡青松村的稻田里,乡民们挂上易拉罐、塑料袋、农膜、铁盆等充任驱鸟东西。

  麻雀“虎口夺食”,天然难以被忍受。人与麻雀联系最为严重的时分是上世纪50年代,作为“四害”之一,人们锣鼓喧天、弹弓飘动、毒饵满地,使得麻雀数量急剧削减。随后,农作物的虫灾也变得显着起来,人们慢慢地认识到其重要性。2000年,麻雀成为有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科研价值的“三有”野生维护动物,不行捕杀、出售。

  作为维护动物,乡民不能选用捕鸟网等猎杀东西。驱鸟设备之外,便需要人看护在稻田旁。在南圣镇,身着少量民族服装的乡民在自家稻田旁走来走去,边呼叫边挥手,成群的麻雀,蜂拥而至,又被惊起。接近正午,趁着麻雀歇息的空隙,有人还做起了刺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