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不畏艰苦在植物的国际执着求索六十载

产品详情

  初夏校园,草木葳蕤。昨日,华东师范大学传出音讯,“生命的才智育人的力气”——马炜梁教授有关植物的“才智”主题展将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图书馆展出至5月31日。主题展后续还将走进中学和社区,充沛的使用科学教育和立德树人的名贵资源,实在发挥生命科学学院“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辐射效果。

  马炜梁教授是我国闻名的植物分类学家,享用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55年考入华东师大生物学系,1962年留校作业,从事植物学的教育和科研作业。先后掌管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讨项目,宣布学术论文30余篇,主编或参编植物学教材共15部。

  此次主题展览出现了马炜梁教授六十年如一日寻找植物生计“才智”的点点滴滴。这既是一名科研作业者悉心问道、精思求索之旅,更是一位高校教师用心传道、诲人不倦的故事。

  早在1991年,马炜梁教授就曾在《生态学报》宣布了一篇题为“薜荔榕小蜂与薜荔共生联系”的文章,这揭开了我国这一范畴研讨的前奏。文章初次报导了一种我国大陆新散布的昆虫——薜荔榕小蜂,及其此类动、植物的共生现象。

  这项研讨源于1983年马教师带领学生到西天目山户外实习。据马炜梁教授回想,其时有一位学生猎奇地从薜荔树上采下一个果实,掰开一看里边竟有许多小虫在爬。同学惧怕虫子爬到身上,将果实扔到路旁边;而马炜梁教授却联想到一篇国外的报导“无花果都是由一种小蜂传粉的”——其时国内的学者包含马教师在内,从未找到过传粉的无花果小蜂。他赶忙捡起这颗薜荔的果实带回去研讨,才有了之后的研讨效果。

  要完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就有必要加强基础研讨。这则探求故事似乎也是一堂“现场课”,给更多青年师生带来启示:心胸猎奇、长于发现、勇于求证,或许正是基础研讨的关键所在。

  展览第二部分“草木葱翠”板块,展现的是马炜梁教授从教多年来关于植物分类和精密解剖的拍照效果。植物拍照有必要“人随花动”,哪里花开了就得去哪里拍。有的花有必要到山里处处找寻,十分困难寻到了花期却过了,只能来年再来。其间一张草麻黄的拍照,是经过了6年3地才拍到;一张鸽子树的著作是经过了6年3个国家,由7个地址的相片集合而成;香椿尽管栽种在上海,但拍到一张令人满意的相片仍花了4年时刻……

  马炜梁教授在长达六十余年的科研、教育生计中,以实际行动诠释着科学家精力和教育者情怀。在校园深入开展学习遵循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维主题教育期间,生命科学学院“老中青”三代教师代表齐聚一堂,一起见证主题展开幕,含义特殊。此次主题展后续还将走进中学和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