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绿水青山我们大家一起守护——全军官兵参与驻地生态文明建设一瞥

- 2024-01-30 - 防鸟袋
产品详情

  “橄榄绿”与山林草原融为一体,“浪花白”与湛蓝海洋相映成趣——自然环境,是军队作战的场所,也是国家与社会赖以存在与发展的根基。

  如今,我们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方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近年来,全军各部队积极参加国家和地方生态文明建设,广大官兵在练兵备战之余,热情参加驻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主动节能降耗、节约世界资源,以实际行动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贡献。

  初夏,西宁联勤保障中心某基地的一个营区内,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候鸟“打卡”季。十余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斑头雁和一群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绿头鸭,在营区的水塘中时而嬉戏觅食、时而翩翩起舞,有时也会盘旋在水塘上空,与竹林共舞。

  “生态好不好,看鸟就知道。”近年来,成群的候鸟迁徙途中在营区池塘停留觅食,同部队官兵和谐共处,随后又继续飞往北方。

  基地官兵们与候鸟特殊的友谊,缘于几年前的一次巡逻。当时,官兵们发现营区周围出现了大量人为拉设的捕鸟网。通过走访,官兵了解到,这是由于出现了较多候鸟捕食周围居民养殖的鱼、蛙等情况。官兵发现这些候鸟中不乏国家珍稀濒危物种,于是第一时间拆除捕鸟网,解救被困候鸟,并向周边居民宣传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规,常态化开展“护飞行动”。为了让这些候鸟更好地繁衍生息,官兵们还在营区的水塘中专门放养小鱼、小虾,播种蔓菁、土豆等农作物,便于候鸟觅食。同时,他们对候鸟时常栖息的水塘开展保护、巡逻工作,积极引导周边村民爱鸟护鸟。

  如今,往来的候鸟们时常栖息在营区内的水塘,与营区官兵们互不相扰,和谐共处。

  这几年,该基地组织官兵坚持开展关爱候鸟活动,按时进行检查周边安全情况并在科学指导下向水塘中投食。利用驻地双拥共建、世界环境日等时机,他们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专题授课,通过现场互动、实地践行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全体官兵做生态文明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他们还成立环境保护知识科普小组,让更多部队官兵和周边居民认识、关注国家珍稀保护动物,改善它们的栖息环境。这些停留在营区中的珍稀濒危鸟类,正是基地努力改善生态环境的“最美注脚”。

  近日,东部战区海军某驱逐舰支队丽水舰结束阶段性训练,在东海某海域锚泊待机。一群海豚突然“造访”,绕着战舰时而游弋徘徊、时而跃出海面……

  “多年来,我们守护的这片海域天蓝水清,海鸟翔飞、鱼群欢跃是常景。”说起海洋生态环境,帆缆兵刘文冰十分自豪。

  除了作为帆缆兵,刘文冰在舰上还有一个特殊身份——资源回收小组成员。起初,他对这个身份并不认同,觉得“听起来很专业,实际上的意思就是收破烂的”。一次,刘文冰正在驾驶室担负瞭望更勤,海面上一个不明白色漂浮物引起了他的注意。战舰驶近后,他发现是一只海龟被塑料袋缠绕,行动严重受限。刘文冰和战友们立即捞起被困海龟,为它“松绑”后放归大海。

  望着重获自由的海龟,刘文冰意识到,回收处理舰艇出海产生的垃圾是十分必要的。虽然这项工作看似微不足道,实则对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意义重大。从那以后,刘文冰每天结束训练后,都会准时出现在垃圾处理间,严格依规定流程,回收处理战友们已分好类的生活垃圾。

  “战斗舰艇空间狭小,将垃圾化大为小特别的重要。”处理现场,刘文冰和记者说。在舰艇上,垃圾分为干、湿、可回收、有害等4大类,易拉罐、塑料瓶等可回收干垃圾被倒入固体垃圾压实装置,不一会儿就变成了成块的“垃圾砖”,整齐码放于指定位置。对于食物残渣等无害湿垃圾,经餐厨垃圾处理装置粉碎后,一部分排入大洋供海洋生物食用,另一部分通过烘干、消毒、压实等数道严格手续封存,待返港后与固体“垃圾砖”、有害垃圾等分别交由专人处理。

  “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摇篮,水兵有责任保护好这片‘蓝色家园’。”该支队领导和记者说,他们从制度机制上严起、从日常点滴中抓起,采取实景授课、心得分享、奖惩激励等方式,着力强化官兵爱护海洋环境的思想认识,确保军舰出海对海洋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近日,在外驻训的西宁联勤保障中心某部官兵为避免生活垃圾对空气、水源、植被造成污染,对所有生活垃圾进行严格分类。官兵驻训所在的训练场生态比较脆弱,一旦遭到破坏,修复十分艰难。近年来,该中心将环保理念从营区带到野外驻训场,在提高训练质效的同时,不忘保护高原的生态环境。

  走进综合训练场内,新建的环保野战厕所、半地下垃圾回收池、自抽深水井等生活设施引人注目。来到车场,演习结束返营的官兵除训练器材外,还带回一袋袋分类打包的废弃物。分队长秦佃亮说:“为守护好驻训地环境,我们利用训练间隙对演训场环境进行拉网式排查,生活垃圾按规定一律打包,损毁零件、废弃油料等演训中产生的废弃物,也会在当日完成清理。”

  秦佃亮和记者说,有一次营里组织战术演练,他们班铆足了劲要拿个第一。没想到,有个战士不小心破坏了一点训练场的植被,被扣了分。从那以后,“环保纪律”成为演训时一定要遵守的一条硬性规定。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练兵高原,就要爱护这里的一草一木”。这些年,随着部队使命任务不断拓展,中心官兵常年奔赴一线组织驻训演练。为有效保护自然环境,中心进入驻训点时,就及时制作简易垃圾桶,对垃圾分类收集处理;选择宿营地时,充分的利用地形地物,尽可能地选择在植被不易遭受毁坏地域;营房搭建时,自觉做到避开植物茂盛地域;训练开展时,尽可能做到不破坏地表植被,不污染水源,不伤害野生动物。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革命军人,保护好这一方净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秦佃亮说。

  中央空调热量如何利用、营区污水如何处置、病房水电如何节能……近年来,联勤保障部队第910医院运用先进科技和工艺“变废为宝”,让日常产生的污水、废弃物成为了可回收、可利用、可循环的再生资源。

  “中央空调在制冷过程中会产生热量,这些热量我们都没有浪费。”该医院保障处负责人左红亚和记者说。目前,随气温的逐渐升高,医务人员和住院患者对空调制冷的需求慢慢的变多。他们通过在中央空调主机房加装热量交换器,将空调制冷过程中产生的剩余热量进行回收,再通过交换器传输到水箱,对生活用水进行加温,供医务人员和住院患者洗澡、洗脸使用。据了解,这些回收的热量夏季每天可为1800余人提供日常生活热水,冬季每天可为500余人提供日常生活热水,每年可节省费用10万余元。

  污水处理一直是医疗单位的挠头事。为使污水处理更规范,第910医院不仅建立了专用的污水处理站,还引进了一种活性污泥法与膜分离技术相结合的新型污水处理技术,对营区内的生活垃圾污水和医疗污水进行集中处置。“我们处理过的污水经过专门机构检测,达到直接排放地表标准。”该医院保障处助理员张国兴和记者说,经过净化后的中水大多数都用在营区灌溉花草树木以及冲洗道路。

  节能降耗需要科技支撑,也需要全员参与。为减少和杜绝“长流水、长明灯”现象,医院在做好住院患者教育引导的同时,对全院住院病房进行节能降耗改造。“我们将老旧病房卫生间用水改造成踩踏式和感应式的出水方式,确保人离开后,水龙头自动关闭。”该医院保障处助理员林浩说,自从对卫生间用水“智能限流”后,每年可节省水费6万余元。

  初夏时节,喀喇昆仑烈阳似火。在新疆军区某边防团河尾滩边防连驻地,冬日的白色披纱渐次褪去,新绿萌发让高原重现勃勃生机。

  白云之下,湛蓝的鸳鸯湖如一颗天然宝石镶嵌于连队驻地附近,鱼群跃然于湖心扬起层层碧波,偶有野鸭在水面嬉戏觅食。一群黄羊点缀在远处滩涂,正欢快地啃食红柳。

  连队驻地附近生物多样复杂,活跃着黄羊、野驴、野牦牛、棕熊等各种野生动物。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思路,连队成立“守护高原”救护站,官兵们在巡逻、执勤途中,发现受伤的野生动物就及时给予救治呵护,同时定期巡查防范偷猎分子。“现在高原精灵慢慢的变多,有时还能看到藏羚羊、雪豹等珍稀动物。”连长张高强说。

  “海拔是全军最高,我们的环保意识应更强,标准应更高。”为了打造环境友好的绿色营区,团党委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定期组织一线官兵学习法规政策;倡导官兵开展“勤俭节约”“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等活动;督促官兵保护高原动植物、冰川系、河流湖泊等自然资源。

  科技赋能边防环保,是这个哨所的又一大亮点。如今,节能减排的新式营房设施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配发新一代生物降解厕所,污物在微生物作用下降解成无污染、无公害、无异味的有机物,相较于旱厕更加清洁方便;大型净水器除了过滤河水,还能将冰雪加温融化,将超标水净化成生活用水;充分的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减少对油机发电的依赖,极大减少了碳排放。

  “边防卫士也要争做环保卫士,守好这里的每一寸山石。”巡逻在边境线上,连队官兵们自信地表示。